当前位置:首页

侯祥川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

发布时间:2025-07-04 16:11:43   来源: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富拉尔基区    
字号:
  侯祥川(1899~1982)
  侯祥川,廣東揭陽人。出生於基督教家庭,其父侯乙初,當過教堂牧師和中、小學教員、校長。民國3年(1914)在聿懷中學畢業後,升入汕頭華英書院。民國6年畢業後,即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預科班,一年後又考入北京協和醫學院。民國13年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
  同年,他在北京協和醫學院任助教、住院醫師。翌年,加入中華醫學會為永久會員。民國15年(1926)參與創建中國生理學會。翌年,獲得美國羅氏基金獎學金,赴歐洲、加拿大、美國進修。民國17年加入美國實驗生物學和醫學學會。翌年6月,獲加拿大馬齊爾大學理學碩士學位。回國後繼續在北京協和醫學院任生理學助教,後升任藥理學科副教授。
  期間,侯祥川發現胃分泌液中白血球滲入數與胃蛋白酶活力無直接關係;用實驗證實了巴甫洛夫關於胃細胞分泌鹽酸時分泌濃度是穩定的推論;判定了迷走神經影響胃的基礎分泌,而交感神經對胃的基礎分泌無明顯影響;發現脂肪進入十二指腸能抑製無神經聯絡的小胃,說明抑製因素是通過體液調節的;證明骨的攝入能促進胃的分泌的增加和分泌時間的延長。
  其後,他又發現鳥類尾上腺分泌的油脂經陽光照射能形成維生素D;發現皮脂囊的脂經紫外線照射後有抵抗軟骨病的作用。
  民國19年至21年(1930~1932),侯祥川發現-對色素細胞的作用在神經肌肉連接處,經阿托品作用後,-還能使色素細胞縮小;又發現-能使兔耳小動脈收縮,但對毛細血管及小靜脈則無作用;他發現苯甲基-初次注射能使小動脈收縮,再次注射則舒張,對毛細血管則無影響;而甲基-初次注射會引起動脈和靜脈舒張,但再次注射則無反應;他觀察了鉤吻素甲、乙、丙、丁及有機堿質等的藥理作用,測定其毒性以鉤吻素乙最大,其次為鉤吻素丁,再次為鉤吻素丙。
  民國21年(1932),在上海雷氏德醫學研究院任研究員,從事營養學研究。同年,任中國化學學會執行秘書、自然博物學會名譽執行秘書。
  民國23年至24年(1934~1935),他發現維生素C缺乏,腎上腺即腫大,缺乏時間越長重量越增加;又發現注射維生素C比口服效果大一倍左右。民國25年,他證明維生素C在-中容易因細菌的存在而被破壞,滅菌或加醚都會減少維生素C被破壞的程度;不同食物用化學方法與生物方法來測定其維生素C含量,結果不完全一致。
  民國24年(1935),出席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召開的國際生理學大會。翌年,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到萬隆出席國聯遠東國際農村衛生會議,任營養專門委員會委員。
  其後兩年,侯在動物實驗中證明,當食物中缺乏維生素A時,增加維生素D會使尿石形成;增加蛋白質也同樣會增加尿石;反之,高澱粉飼料則可減少尿石的形成。
  民國27年(1938),他又在實驗中證明了在血液中-酸及尿中維生素B1排出量的測定有助於腳氣病或維生素B1缺乏病的診斷和治療。他的這一發現對腳氣病的診治,收到良好效果。同年,他出席在越南河內召開的遠東熱帶醫學大會,任營養學組副主席。翌年,任中華醫學會理事。後任上海公共衛生學會會長。
  民國29年(1940),他通過調查證明,中國一般居民維生素B�2的攝入量偏低、尿的排出量也低,故患維生素B�2缺乏症的人也多,用維生素B�2來治療,效果較好。
  其後,任《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總。
  抗日戰爭勝利後,侯祥川除繼續在上海雷氏德醫學研究院工作之外,還兼任中央衛生研究院營養研究所主任。他在上海參與創建中國生物化學學會,並任理事。
  民國37年(1948)初,出席聯合國糧農組織遠東魚、米營養會議,為營養專門委員會委員;同年5月出席在華盛頓召開的第四屆國際熱帶醫學和瘧疾大會,任中國代表團團長,並任熱帶營養缺乏藥學組主席。應邀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特約研究員。同年,參加美國營養學會為名譽會員。
  1949年初,他放棄國外的優裕條件,回到上海。
  上海解放後,侯祥川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兵團衛生部工作,後調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任教。1951年,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改為第二軍醫大學,他任訓練部副部長兼科學研究室主任;繼續進行營養缺乏病等方麵的研究。由於他的突出貢獻,1951年榮立一等功一次;1953年又榮立三等功一次,並晉升為一級教授。1953年至1955年,先後任中華醫史學會秘書、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1955年,他任第二軍醫大學科學研究部部長,兼生物化學教研組主任教授等職。同時,任上海市政協委員。
  1958年,被調到軍事醫學科學院,任軍隊衛生營養研究所研究員、軍糧營養研究室主任,兼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在他主持下,研究製成了各軍兵種所需的便於食用的口糧。這些研究成果均被有關部門采用,為我軍第一代製式野戰品糧的研製奠定了基礎。
  侯祥川是中國最早應用輻照技術研究食物保藏的科學家。1959年,他通過實驗證明了稻米、麵粉經𐄧𗚧…祰„後,8種氨基酸無明顯變化;給大鼠、狗、猴食用經不同劑量照射過的稻米,幾個月到一年後,在體重、血象、食物利用率等方麵均無明顯改變,也無其他不良影響,為糧食輻射保藏技術提供了依據。
  1977年,他被聯合國大學聘為“世界饑餓方案”顧問委員會顧問。1979年赴東京參加聯合國大學“世界饑餓方案”顧問委員會會議。同年任軍事醫學科學院軍隊衛生研究所顧問。1980年任國際營養科 合會營養供給量專家委員會委員。1981年被聘為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顧問;同年赴美國聖地亞哥參加第十二屆國際營養學大會,並在“中國的食物和營養問題”工作會議上作中心發言。1979年與1981年,中國生物化學學會和營養學會先後恢複活動,他均被選為名譽理事。
  侯祥川畢生致力於生物化學和營養學的研究,是中國最早從事現代營養學研究的學者之一。他著述甚豐,共發表科學論文278篇。他編寫的專著有《食物中毒》、《飲食與營養學》、《營養缺乏病綱要及圖譜》、《營養學進展》。1981年他主持編譯美國營養基金會出版的《營養學現代知識》。此外,他還擔任過《生物化學》、《生理科學進展》的主編,《生理學報》、《營養學報》、《人民軍醫》、《軍事醫學雜誌》等刊物的編委,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的編委。他的研究成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重視。1982年4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侯祥川(1899~1982)
  侯祥川,廣東揭陽人。出生於基督教家庭,其父侯乙初,當過教堂牧師和中、小學教員、校長。民國3年(1914)在聿懷中學畢業後,升入汕頭華英書院。民國6年畢業後,即考入上海聖約翰大學醫學預科班,一年後又考入北京協和醫學院。民國13年畢業,獲醫學博士學位。
  同年,他在北京協和醫學院任助教、住院醫師。翌年,加入中華醫學會為永久會員。民國15年(1926)參與創建中國生理學會。翌年,獲得美國羅氏基金獎學金,赴歐洲、加拿大、美國進修。民國17年加入美國實驗生物學和醫學學會。翌年6月,獲加拿大馬齊爾大學理學碩士學位。回國後繼續在北京協和醫學院任生理學助教,後升任藥理學科副教授。
  期間,侯祥川發現胃分泌液中白血球滲入數與胃蛋白酶活力無直接關係;用實驗證實了巴甫洛夫關於胃細胞分泌鹽酸時分泌濃度是穩定的推論;判定了迷走神經影響胃的基礎分泌,而交感神經對胃的基礎分泌無明顯影響;發現脂肪進入十二指腸能抑製無神經聯絡的小胃,說明抑製因素是通過體液調節的;證明骨的攝入能促進胃的分泌的增加和分泌時間的延長。
  其後,他又發現鳥類尾上腺分泌的油脂經陽光照射能形成維生素D;發現皮脂囊的脂經紫外線照射後有抵抗軟骨病的作用。
  民國19年至21年(1930~1932),侯祥川發現-對色素細胞的作用在神經肌肉連接處,經阿托品作用後,-還能使色素細胞縮小;又發現-能使兔耳小動脈收縮,但對毛細血管及小靜脈則無作用;他發現苯甲基-初次注射能使小動脈收縮,再次注射則舒張,對毛細血管則無影響;而甲基-初次注射會引起動脈和靜脈舒張,但再次注射則無反應;他觀察了鉤吻素甲、乙、丙、丁及有機堿質等的藥理作用,測定其毒性以鉤吻素乙最大,其次為鉤吻素丁,再次為鉤吻素丙。
  民國21年(1932),在上海雷氏德醫學研究院任研究員,從事營養學研究。同年,任中國化學學會執行秘書、自然博物學會名譽執行秘書。
  民國23年至24年(1934~1935),他發現維生素C缺乏,腎上腺即腫大,缺乏時間越長重量越增加;又發現注射維生素C比口服效果大一倍左右。民國25年,他證明維生素C在-中容易因細菌的存在而被破壞,滅菌或加醚都會減少維生素C被破壞的程度;不同食物用化學方法與生物方法來測定其維生素C含量,結果不完全一致。
  民國24年(1935),出席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召開的國際生理學大會。翌年,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到萬隆出席國聯遠東國際農村衛生會議,任營養專門委員會委員。
  其後兩年,侯在動物實驗中證明,當食物中缺乏維生素A時,增加維生素D會使尿石形成;增加蛋白質也同樣會增加尿石;反之,高澱粉飼料則可減少尿石的形成。
  民國27年(1938),他又在實驗中證明了在血液中-酸及尿中維生素B1排出量的測定有助於腳氣病或維生素B1缺乏病的診斷和治療。他的這一發現對腳氣病的診治,收到良好效果。同年,他出席在越南河內召開的遠東熱帶醫學大會,任營養學組副主席。翌年,任中華醫學會理事。後任上海公共衛生學會會長。
  民國29年(1940),他通過調查證明,中國一般居民維生素B�2的攝入量偏低、尿的排出量也低,故患維生素B�2缺乏症的人也多,用維生素B�2來治療,效果較好。
  其後,任《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版總。
  抗日戰爭勝利後,侯祥川除繼續在上海雷氏德醫學研究院工作之外,還兼任中央衛生研究院營養研究所主任。他在上海參與創建中國生物化學學會,並任理事。
  民國37年(1948)初,出席聯合國糧農組織遠東魚、米營養會議,為營養專門委員會委員;同年5月出席在華盛頓召開的第四屆國際熱帶醫學和瘧疾大會,任中國代表團團長,並任熱帶營養缺乏藥學組主席。應邀任美國威斯康辛大學特約研究員。同年,參加美國營養學會為名譽會員。
  1949年初,他放棄國外的優裕條件,回到上海。
  上海解放後,侯祥川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八兵團衛生部工作,後調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任教。1951年,華東軍區人民醫學院改為第二軍醫大學,他任訓練部副部長兼科學研究室主任;繼續進行營養缺乏病等方麵的研究。由於他的突出貢獻,1951年榮立一等功一次;1953年又榮立三等功一次,並晉升為一級教授。1953年至1955年,先後任中華醫史學會秘書、副主任委員、主任委員。1955年,他任第二軍醫大學科學研究部部長,兼生物化學教研組主任教授等職。同時,任上海市政協委員。
  1958年,被調到軍事醫學科學院,任軍隊衛生營養研究所研究員、軍糧營養研究室主任,兼任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在他主持下,研究製成了各軍兵種所需的便於食用的口糧。這些研究成果均被有關部門采用,為我軍第一代製式野戰品糧的研製奠定了基礎。
  侯祥川是中國最早應用輻照技術研究食物保藏的科學家。1959年,他通過實驗證明了稻米、麵粉經𐄧𗚧…祰„後,8種氨基酸無明顯變化;給大鼠、狗、猴食用經不同劑量照射過的稻米,幾個月到一年後,在體重、血象、食物利用率等方麵均無明顯改變,也無其他不良影響,為糧食輻射保藏技術提供了依據。
  1977年,他被聯合國大學聘為“世界饑餓方案”顧問委員會顧問。1979年赴東京參加聯合國大學“世界饑餓方案”顧問委員會會議。同年任軍事醫學科學院軍隊衛生研究所顧問。1980年任國際營養科 合會營養供給量專家委員會委員。1981年被聘為中國食品工業協會顧問;同年赴美國聖地亞哥參加第十二屆國際營養學大會,並在“中國的食物和營養問題”工作會議上作中心發言。1979年與1981年,中國生物化學學會和營養學會先後恢複活動,他均被選為名譽理事。
  侯祥川畢生致力於生物化學和營養學的研究,是中國最早從事現代營養學研究的學者之一。他著述甚豐,共發表科學論文278篇。他編寫的專著有《食物中毒》、《飲食與營養學》、《營養缺乏病綱要及圖譜》、《營養學進展》。1981年他主持編譯美國營養基金會出版的《營養學現代知識》。此外,他還擔任過《生物化學》、《生理科學進展》的主編,《生理學報》、《營養學報》、《人民軍醫》、《軍事醫學雜誌》等刊物的編委,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的編委。他的研究成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重視。1982年4月17日因病在北京逝世。


同年(公元1899年)出生的名人:侯祥川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張瑞權 (1899~1982)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 侯祥川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吳子複 (1899~1979) 廣東省廣州市 侯祥川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湯澤光 (1899~1985)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 侯祥川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陳耀真 (1899~1986) 陳耀真 廣東省江門市台山 侯祥川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陳丕揚 (1899~1987) 廣西自治區梧州岑溪 + 更多公元189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2年)去世的名人:侯祥川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王應榆 (1891~1982) 廣東省東莞市 侯祥川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楊秀瓊 (1918~1982) 廣東省東莞市 侯祥川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張瑞權 (1899~1982)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 侯祥川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趙銘周 (1896~1982) 遼寧省沈陽 侯祥川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張錫財 (1898~1982) 山東省煙台萊州 侯祥川簡介資料(個人簡曆圖片)張林 (1914~1982) 山東省青島平度市 + 更多公元1982年去世的名人》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

图说天下

×
{dede:qrcode/}

推荐文章

友情链接